近几年,本科生参与科研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打破了传统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创新”的固化模式。当一些高校还在以“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为由将其拒于实验室门外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科研实践并非研究生的专属领地,让本科生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摸爬滚打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恰恰是激活创新思维、锻造学术能力的关键一环。
这种突破不仅是对“高分低能”教育困境的回应,更是在为国家科技创新储备源头活水——毕竟,科研素养的培养从来不应受限于年级,而在于是否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土壤。
例如近期,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课题组的00后本科生们就用一连串硬核成果,刷新了人们对“本科生科研”的认知边界。2025年6月,SCI期刊《EnvironmentalResearch》发表了他们在核壳纳米材料活化臭氧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是环境科学专业221班的本科生柴雨彤;一个月前,中文SCI期刊《无机化学学报》刊登了同班同学于昕鑫及另一位本科生关于地铁隧道零价铁处理污染物的研究,一作同样为本科生。
展开剩余73%更令人瞩目的是,于昕鑫、柴雨彤等组成的本科生团队,以《“化废为宝”—地铁隧道回收磁性颗粒物光催化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为题,斩获“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这些成果并非偶然,而是北建大在本科生科研培养领域深耕多年的集中爆发。
且从成果含金量来看,SCI期刊尤其是《EnvironmentalResearch》这类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期刊,对研究的创新性、严谨性要求极高,本科生作为一作发表论文,意味着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而“挑战杯”作为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主赛道特等奖的获得,更是对团队科研成果实用性、创新性的权威肯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环境治理的现实需求,如地铁隧道污染物的回收利用,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鲜明特色,让科研成果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连串亮眼与人成果的背后,正是王崇臣团队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模式,堪称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密码”。
据悉,自2009年,王崇臣教师便开始与王鹏老师一起探索“科教融合、本研贯通”的培养路径,构建了“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金字塔梯队,形成了“大一进组熏陶、大二夯实基础、大三出成果、大四规划未来”的链条式培养体系。这种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本科生与科研之间的壁垒,让学生从大一起就能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成长,通过“老带新”的传承机制,实现经验与方法的高效传递。
再加上每周定期的高质量组会、记录研究进展的科研周报,这些看似常规的操作,实则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碰撞与问题解决的平台;导师全程指引、朋辈相互鼓励的团队文化,让科研之路不再孤单。数据显示,近5年该课题组毕业的68名本科生中,29人在国内读研,17人出国攻读硕士,本科生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一作4篇),获得专利12项,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数十项——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以研促学”培养理念结出的硕果。
名校读博深造、发表学校史上首篇Nature子刊、走上央视推广科普……北建大这种让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的模式,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更证明了教育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每一个实验室的日常、每一次师生思维的碰撞之中。
因此,如果你也想本科生进组有事做、有目标专业股票配资论坛,快速度过迷茫期,进入科研“福流”状态,不妨重点考虑北京建筑大学。
发布于:湖北省优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